1954年初,时年32岁的詹姆斯和其他20名美军战俘一起,在抗美援朝结束后选择前往中国生活,
几周后詹姆斯来到了山西太原,在一家招待所里学习汉语。住在太原期间,一名战俘因在战场上的旧伤复发,导致患病最终不幸去世,其余人则在一年之后返回了北京。
面对国家对他们的安排,詹姆斯选择了进入山东济南造纸四厂,成为一名工人,在这里他将开始作为“老温”的50年。
詹姆斯原本是美国的一个穷苦百姓家的孩子,全家的生计全靠身为煤矿工人的父亲艰难维持,作为家中的独子,詹姆斯很早便踏入了社会,只为为父亲分担一些责任。
受限于家庭条件,詹姆斯读完中学时便早早退学寻求工作,但此时的美国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,很多行业纷纷面临困境,不得不大规模裁员,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。
一没学历二没能力的詹姆斯只能靠着做一些杂工来维持生活,在后续的五年时间里,他做过洗碗工、服务员等职业,但每次都无法长久坚持,直到二战的爆发。
战争爆发后,詹姆斯萌生了参军的念头,通过一系列的审查后,詹姆斯成为了美军陆军的一名士兵,屡次前往南美洲执行任务。
珍珠港事件爆发后,美国对日宣战,詹姆斯也被派到了南太平洋战场,在这里他几乎每日都要面对日军飞机的轰炸,与日军进行了近两年的作战,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。
战争结束后,詹姆斯也随之退伍,成为了一名汽车工人,他本认为能安稳地度过后半生,可还没过几年,朝鲜战争的爆发让詹姆斯重返战场。
1950年10月底,詹姆斯来到了朝鲜战场,他被派到了平壤作战,此时的詹姆斯不会料到,就在短短的一个月后,他就会被志愿军俘获,成为一名战俘,而他的人生轨迹也将彻底改变。
11月底,詹姆斯所在的小队被志愿军包围,只有他和几个士兵逃了出去,此时的朝鲜已确定进入冬季,寒冷的凛风和空气让躲在山洞里的詹姆斯直打哆嗦。
好不容易熬过了一夜,詹姆斯已经饥寒交迫,此时正好有一队志愿军押解着战俘经过,詹姆斯就没有犹豫便主动缴械投降,他和其他战俘一起,被押送到了战俘营。
在此之前,上级曾经告诉过他们,一旦被志愿军俘获必死无疑,但詹姆斯在战俘营里看到的,却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众所周知,优待战俘是我军的一向作风,即使是在抗美援朝期间,面对美军也同样如此。
詹姆斯被俘后,他惊讶的发现志愿军和他所了解的完全不同,在这里他不仅仅可以每天享受高规格的一日三餐标准,还能在营内自由行动,甚至就连战俘身上的物品都会被一一登记,在他们被遣返时予以归还。
此前,詹姆斯对战俘营的认识,还只是暴力和恐怖等几个形容词,即使他并未上过欧洲战场,也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丑闻。
但在志愿军这里,詹姆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,甚至要比在美军军营里还要轻松自在,是因为美军军营内时常会有霸凌、各种体罚现象发生,而这些在志愿军里完全不存在。
作为对比,志愿军的战俘营里还设置有阅览室,詹姆斯可以时常读到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作品,不仅如此,营内还会举行运动会,看电影等活动。
这些都让詹姆斯切身实地地体会到,志愿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,他们不会将战俘视为战利品,而是以礼相待,这与他在美军军营里看到的观念完全不同。
作为战俘,詹姆斯在朝鲜战争结束前,一直待在战俘营里,在长达近三年的生活中,他对志愿军和有了全新的认识,思想也发生了蜕变。
后来詹姆斯曾经回忆到:我在战俘营度过的那一段时间,很轻松自在,我看到了这支军队真正的模样,它是一支得人心的军队。
志愿军优待战俘的名声传出后,使得很多美军士兵纷纷产生了放弃抵抗的念头,以至于在后续的战争中,一旦局势上处于劣势,他们就会主动缴械投降。
甚至于有一支由黑人组成的工兵连,在缴械投降被押送至战俘营后,还与志愿军拍摄了一张合影,合影里的每一个黑人士兵们的脸上都显露笑容,完全看不出是战俘的模样。
时间来到1953年7月,此时板门店谈判已结束,按照国际公约规定,战争的双方应当遣返所有的战俘,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詹姆斯和一大批战俘即将回到美国。
消息颁布后,美军惊讶地发现,竟然有23个美军战俘想前往中国,其余几个国家的战俘也各有选择。
这让美军一时之间下不来台,但毕竟是自己搞出来的政策,也不能打自己的脸,只得紧随其后宣布设置90天的冷静期,即在90天内,这些战俘能重新做出选择。
可以说,美军为避免这些战俘前往中国,是动用了浑身解数,一面派遣军官做工作,一面又许以高额的金钱作为诱惑。
据詹姆斯回忆到,当时美军为了让他回国,不惜许下高达70万美元的“归国费”,甚至还提出可以帮他解决成家问题。
要知道,1953年的70万美金,已经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万美金,即使在如此巨大的诱惑下,詹姆斯依然选择前往中国。
在美军的说服工作下,有两名战俘选择接受条件回国,但当两人一下飞机随即被逮捕,后被以“私通敌国”为由判刑,这让其余的战俘们更加坚定了决心。
几个月后的1954年2月,詹姆斯和其他20名美军、1名英军战俘战俘一起,搭乘飞机来到了北京,后来进入了山东济南造纸四厂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工人,也开始了他作为“老温”的后半生。
来到山东济南造纸四厂后,工人们起初对这个外国人充满好奇,纷纷围着他闲聊,当时虽然一提起“美帝国主义”,工人们都愤怒不已,但当他们听闻詹姆斯拒绝回到美国后,不仅因为他曾经的身份而歧视他,反而赞扬他敢于反对“美帝国主义”的举动。
不久后,詹姆斯彻底融入了新的生活,他常常和工友们聚在一起聊天、打牌,性格开朗的詹姆斯也十分幽默,常常闲聊间蹦出一两句“金句”,更让本就十分好客的山东人对他很是亲切。
不过在对他的称呼上,却让工友们犯了难,因为他的全名是詹姆斯·乔治·温纳瑞斯,如此长的名字叫起来不方便,工友们便为了取了个“老温”的雅号。
此后老温便在济南定居下来,平日里除了工作之外,他还坚持每天练习汉语,直到后来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。
1963年,工厂里推介老温上了大学,让41岁的他能够前往北京,有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。
在4年的大学生活里,作为一名马列主义专业的学生,老温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,也越发地感到帝国主义的弊端,让他从内心深处坚定了留在中国的想法。
大学毕业后,老温没选从事教育行业,而是依然留在造纸厂工作,工友们也说:老温和咱们工人是一条心,没有忘了咱们啊!
除了工作和学业上,老温还在来到造纸厂不久后便娶了一位山东姑娘,夫妻俩虽没孩子,但生活也算过得温馨美满,直到结婚10年后妻子因肺病不幸去世。
两年后,工友们为他介绍了一个离异女子白锡荣,也就是老温后来的妻子,两人交往后对彼此都比较满意,在工友的操办下,举行了热闹的婚礼。
白锡荣在和老温结婚前,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,老温对他们也是视如己出,如同亲生父亲一般对待他们。
1970年6月,老温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,他为女儿取名温绍霞,两年后又有了儿子温绍磊,一家八口人生活得其乐融融。
后来在那一段时间里,老温因为美国人的身份而险些受到冲击,这件事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,周总理亲自指示:詹姆斯是国际和平战士,任何人都不能动他一根毫毛。
1976年,老温已经在中国定居22年之久,此前他一直想找机会回国探亲,但一直没能实现,直到中美建交之后,老温终于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。
老温的回国受到了美国各界的热烈欢迎,他被邀请前往各大州进行演讲和接受采访,原本他只计划在美国停留6个月,但不得不将延长期限到11个月。
当时有不下200家美国媒体对老温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,甚至在全美形成了风靡一时的“温纳瑞斯热”,《美中通讯》这般介绍老温:他的家乡把他视作英雄。
甚至“美中人民友好协会”还赠送给老温一幅长达4米的条幅,上面有着超过1万人的签名,以此表彰他作为和平使者,在中美之间传递友好。
在这11个月里,老温用自己贴身实地的经历和体会,向美国民众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新中国的各个成就,传播着和平的声音。
当然,作为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人,老温的演讲自然会受到美国一些团体的注意,甚至FBI也对他进行了调查,比如老温在洛杉矶母亲家中居住时,FBI就曾计划在邻居家中安装对他进行监听,但受到了邻居的坚决拒绝。
而且每当老温在各大州进行演讲时,周围也时常会有FBI人员的身影,面对潜在的威胁,老温毫不畏惧,继续分享着自己在中国的见闻,传递着和平的信号。
探亲过后,老温返回了中国,这时恰逢恢复高考,老温被山东大学聘请为了教授,担任英语教学工作,校方特地为他提供了每四年公费回国探亲的机会。
1983年,62岁的老温第二次回到美国探亲,这时他的母亲已经96岁高龄了,但神志仍然清醒,老温和母亲度过了几个月的温馨时光,分别时,母亲对他说:中国人对你这样好,你可千万要对得起中国人民啊!
这次与母亲的告别,也是母子间最后的离别,老温回到中国不久后便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,老温静静地看着家乡的方向,注视良久。
2000年,年近八旬的老温最后一次回国探亲,然而这一次他仅仅在美国停留了几个月便匆匆返回,因为这时的老温在美国已无多少亲人了,母亲已经去世多年,自己也因长期在中国居住而和后辈们缺乏亲情,这都让老温不由地发出感慨。
曾有一次老温回国时,有人问他,在中国生活是不是每天都有警察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?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,老温感到有些好笑,他说:我留在中国生活,是完全自愿的,中国人民对待我很好,我不可能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来。
不过老温始终有一个遗憾,这便是他一直没能取得中国国籍,虽然早在70年代时,他便提出了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,但鉴于当时的时局因素,这一申请一直没能得到回应。
所以老温每年都需要前往济南的外事管理部门,办理在中国居留的登记手续,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他去世。
老温曾说:我比尼克松总统早20年到中国,我感觉我比他更荣耀,我和我所有的中国朋友和美国朋友都认为,两国人民应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,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。
晚年的老温退休后,尽享天伦之乐,他的儿女也已成家,多年的中国生活让他彻底变成了一个“本地人”:爱喝老白干、喜欢抽济南当地的“大鸡”牌香烟、更喜欢喝茉莉花茶。
2001年,《齐鲁晚报》的记者对老温进行了深入的采访,写就了一篇《一位选择了中国的美国老兵》,发表在了报刊上,引起了广大济南民众的瞩目。
三年后的一天,83岁的老温因为一次寻常的摔伤而住进了医院,在住院期间突发疾病,最终抢救无效后去世。按照老温家人的意愿,他被葬在了济南的一处公墓,中国红十字会等单位还特地敬献了花圈表示哀悼。
当年和老温一起来到中国的其余21名战俘,先后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,只有老温一人留了下来,而如今,他也永远的留在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。